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17-4-11 11:46:4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电影和资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双方彼此渴望,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相处模式。不过,伴随着产业逐渐回归,双方的关系也似乎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电影和资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双方彼此渴望,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相处模式。不过,伴随着产业逐渐回归,双方的关系也似乎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今年一季度,全国总票房约为144亿元(综合多家数据得出),相比去年同期144.9亿,出现小幅下滑。而2016年,总票房成绩457.12亿元,增幅3.73%,与2015年48.7%的增幅相比,出现了大幅跳水。

  持续遇冷的票房成绩,给盛极一时的电影项目投资浇了一盆冷水。“圈外的钱基本都撤出了,95%的人都赔钱。”一位电影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2016年以前,中国电影票房已连续多年维持30%左右的增速。高增长吸引了大批以财务回报为出发点的投资人,行业也因此进入一段生长期。

  圈外资本,从进入渠道来看,大体可分为直接投资、私募基金投资、通过理财产品进行的投资行为;圈内资本则主要以影视公司、有电影专业管理人员的投资基金为主。

  “过去两三年里,确实很多钱涌入进来,对这个市场抱有很高的期望。”基石资本副董事长林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投资速度会慢、规模也在变小。大家对于投资、保底发行稍微谨慎了一些。不一定钱都出来了,而是对电影内容认知多了一些思考。”

  采访中,多位电影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历了去年的票房遇冷,的确有大部分资金退出,但退出具体比例无从统计。

  为什么退出?可以肯定的是,过去两年进入行业的投资人中,盈利的凤毛麟角。一方面,未从事过电影的投资人,易被电影的和高增长吸引,很难评估风险,在一部片子的后期进入、接受高溢价;另一方面,电影市场存在明显的头部效应,从票房来看,前10%的影片几乎收割了90%的票房,而这部分影片并不向所有投资人打开。

  微影数据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共上映了668部影片。而过去一年,在国家电影局备案的电影为3350部,这其中必然有很多影片成了投资方的“私人订制”,普通观众无缘观看,沦为炮灰。

  另一个维度上,资本的大批涌入为电影行业带来了新现象,在产业容量增大的同时,也导致了保底发行失控、票房注水等逐利行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电影总局近五年的国产电影备案记录发现,2015年上半年开始,原本一月两次的审核备案变为一月三次,电影备案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这种增长一直持续到了去年。

  与此同时,2014年全年、2015年春节档都出现快速增长,票房一直在刷新纪录。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数量的增长与票房整体表现有着分不开的关系。这也是电影吸引投资人的直接原因。

  “我们决策非常快,几天就给人家钱了。”去年,从未投资过电影的投资人黎云(化名)一口气投了两部电影,其中一部投资额过千万,这对于首次投资的外行人算是大手笔。

  “我们就想拿一部分钱出来博一下超额收益。”在票房的下,首次尝试的黎云对此十分看好。但这笔投资最终以失败告终。票房成绩只达到预期的一半。而在院线、发行方分成之后,留给黎云公司的分成权益已经很少了。

  实际上,票房的确在国内电影产业收入中占据大半;另两项重要收入是新版权和广告。票房虽然整体上升,制片成本也在上升;电影大热,片方可选择的空间很大,投资人议价空间小、参与票房分成的角色却在增多。

  扣除3.3%的营业税、电影事业专项基金5%之后,票房成绩的91.7%用于分成。行业内一个约定俗成的分成比例是,“院线%左右。根据不同项目分工,发行和制片的分成比例也会有所不同。

  按照算法,一部票房过亿的影片,不考虑其他因素,投资方在票房分成的权益占比大概是3成左右,即票房需达到投资的3倍才能收回成本。

  而由于电影投资都发生在前期,最终票房难以预测。即使是专业的数据平台,由于算法和考虑不同,结果也有很大差别。一家主流数据票务公司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有一套自己的数据体系,但票房会受多种因素(如档期、主演新闻、审核等)影响,预测常与票房有出入。

  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投资人一般在电影筹备后期进入,议价空间很小;且可选择的影片范围并不大。

  “把电影当成一个创业公司,导演、编剧阶段是原始股;到了发行阶段是A轮;电商(在线票务等)进入是B轮;基金公司的进入就很后期了,价格直接翻三倍(举例),且没有议价权,风险很大。”一位影视公司CEO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电影是产业内的游戏,没有杠杆,凭什么让外人进来?”

  一位影视基金的投资经理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后期进入议价空间小,自己也不会考虑处于前期、不成熟的片子。在她看来,后期进入的风险相对可控,且只有头部影片具备投资价值。

  “现在比较两级分化,大的电影不让投资,小的电影让投,但是效益不太好。”北大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本质来讲,电影是一个非标准化的内容产品,大逻辑是头部内容才具备商业价值,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寻。

  “这个圈子的核心资源是不会的,它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交易非常不透明、不标准化。”互联网影视投融资服务平台总经理谢宏中对记者表示,这也是他致力于线易平台的出发点:让电影交易透明化。

  这个设想在现阶段显然有些超前。市场真实的情况是,好片子不缺投资、不需要外人来分一杯羹。“你认可的导演不要你的钱,要你钱的导演你不愿意给。”上述CEO表示。

  “大部分投资人对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缺乏认知,判断标准往往是同类型、前期的案例,无法从艺术角度总结票房成功的经验。”一位从业者表示。

  事实如此,大部分投资人在被问及如何评估风险时,给出的答案无非是围绕着导演、剧本、卡司阵容等关键词,似乎知道为什么在意这些,但又说不出具体原因。

  黎云投资了一部动漫类影片。当时,公司投委会给出了3-5亿的票房预期。“我们那时候认为动画电影是个趋势,你看《大鱼海棠》的票房就很成功。”

  的确,去年的动画电影出现了几个头部内容。但他看到了同类头部影片的成功,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事实,即在同类影片中,赚钱的是极少数。去年,动画类电影上映63部,同期增长16.7%,票房共计70.8亿,其中,引进片《疯狂动物城》15.3亿,中美合拍片《功夫熊猫3》10亿;两个头部影片就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票房。

  除了同类影片的经验判断,卡司阵容是投资人考虑的另一个因素。不过,有大卡司的片子往往很贵,但即使在高杠杆之下,也能增加资金进入的概率;则也同时导致了演员片酬的不断翻高。

  兴业证券互联网传媒分析师张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有号召力的艺人是整个产业的稀缺资源,这种现象是市场正常交易下所产生,属于正常现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综合采访结论得出,目前,在一部电影的成本中,演员片酬确实偏高。“有的高达70%,情况差异很大。有些演员片酬过高,对行业是有负面影响的,一方面是市场机制造成,另一方面也缺乏有效管理规范。”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一位制片人给出了自己的方,在他看来,目前的下,超过5000万体量的影片主要看剧本、卡司、制作团队,“营销、发行必须很考究”;低于1000万的则看剧本、制作班底和营销、发行;处于中间体量的影片,风险太大,很容易血本无归。

  “大多数圈外资本都是跟风投,行业雷区是很隐蔽的,好的项目你想投也没有机会,只能去投差的项目,成本就相对高。而基金募集起来必须投,但机会少、有些雷区是没法规避的。”陈少峰对此表示。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