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中国宏观经济与国家利益”研讨会召开 众专家探讨结构失衡原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6-12-1 10:52:2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央广网11月27日消息(记者王明月)11月27日下午,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暨新“巴山轮”会议的第三个主题论坛“中国宏观经济与国家利益高级研讨会”召开,项怀诚、楼继伟、杨凯生、王小鲁、郑新立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对策。

  项怀诚:恰当评价当前经济形势6.7%增速不易

  财政部原部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理事长项怀诚作嘉宾致辞,项怀诚表示在世界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全球投资贸易增长低迷的形势下,中国的经济运行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实属不易。更加不容易的是从过高的增速过渡到中高速,没有出现大的震动。对此,应当给予恰当的评价。

  同时,他也指出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稳增长方面,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不容乐观。促改革方面,“硬骨头”还有很多,财税、金融、投融资、国企等改革虽然在稳步推进,但依然没有触及根本,有些利益藩篱依然没有破除。调结构方面,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没有完全厘清,市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政府越位、缺位的现象依然不少。惠民生方面,居民收入增速没有跟上经济增速,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很多。防风险方面,尤其值得重视,去年以来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外汇市场等风险逐步显现,对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冲击。

  楼继伟: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独有不要总想着刺激

  财政部原部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对结构性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改革措施不断明确,这与国际上的结构性改革是“合拍的”。他指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针对的是生产要素的改革,因为需求侧是不存在结构性改革的,不要总想着强刺激,应该在结构性问题方面多花力气,需求方面是帮助供给侧改革的。

  楼继伟指出,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整体效率提高,经济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在全球范围来说,成果是很客观的。但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政府直接管理的市场配置资源”向“政府间接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如果长期处于政府直接管理市场配置资源阶段,会导致低效率和腐败,因此必须加强改革,避免掉入陷阱。

  王小鲁: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

  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表示最近一个时期,出现了一些经济回暖的某种迹象,但整体来看经济增长仍然疲软,这个大的格局并没有改变。王小鲁指出,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储蓄率和投资率过高,而需求没有能跟上产能的扩大。靠出口高速增长拉动需求的时代已经过去。然而消费是慢变量,投资拉动成为不二之选。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在短期内拉动了需求,但中长期来看,造成了结构失衡。

  王小鲁指出,储蓄率和投资率不断地上升有以下几个原因:过大的收入差距导致过高的居民储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不断地鼓励投资,导致了政府和企业过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公共服务支出仍然偏低,社会保障覆盖不全;现行的征地、卖地制度,使得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收入,鼓励了高地价,再加上货币宽松,又鼓励了高房价,因此加在一起挤压了居民的消费;最后,低效率企业受到保护,资源配置向国企倾斜,公平竞争的市场作用很难充分地发挥,效率自然受到影响。

  对此,王小鲁表示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货币政策要恢复中性,信贷扩张需被控制,逐步降低杠杆率。财政政策重点从政府投资转向改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促使居民消费回升。政府投资需要有清单,区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产业投资等等不同的领域。要清理特惠政策,实行普惠政策,促进公平竞争,推进建设用地市场开放,挤压房地产泡沫,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郑新立: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结构的不合理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主要的问题是投资结构严重地不合理。具体表现在,国有投资增长速度高,民间投资增速低迷;房地产投资增势迅猛,制造业投资增长低迷;海外投资爆增,国内投资增长速度缓慢。

  针对这些问题,他指出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力度,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核心就是解放生产力。郑新立表示,当前通过结构转换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概括起来有四个。第一是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制度,释放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巨大潜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第二进行投资体制的转型,实行PPP的投资模式,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第三是继续深化税制改革,通过营改增继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第四是要通过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同时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在短期来看,需要把握好近期和长期、供给和需求、内需和外需这三对辩证关系。

  杨凯生:去杠杆需建立长效机制调整金融市场结构是关键

  银监会顾问、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表示解决去杠杆的问题,需要建立长效的机制。为此,他阐述了企业杠杆率过高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所需要的资金特别是资本性的资金,全部是来自于财政拨款。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拨改贷”,把国家的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这样做法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使用的效率问题。但是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个缺陷——它掐断了出资人或者企业的开办人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陆续注入资本的渠道,造成了企业规模、资产总量上去了,但是资本的补充有限,使得企业的杠杆率或者说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

  杨凯生指出,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调整我国金融市场的结构,要把以债务融资为主,以银行市场为主的机制,变成起码是股本融资和债务融资共同发展的合理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银行对负债率不同的企业,融资、授信应该体现在银行的资本占用的不同水平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来解决企业杠杆率过高,企业完全依赖于或者习惯于单纯的依靠贷款来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要的问题。”杨凯生强调。

  设置首页-搜狗输入法-支付中心-搜狐招聘-广告服务-客服中心-联系方式-保护隐私权-AboutSOHU-公司介绍-网站地图-全部新闻-全部博文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推荐:

关键词:宏观经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