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新常态下要构建“首都经济圈

※发布时间:2018-1-18 14:10:0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上海市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复。安邦咨询(ANBOUND)认为,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构建“首都经济圈”,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保持在区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和独特优势。

  在公布的内容看,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提出:“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要强调的是,“上海大都市圈”概念的提出,明确了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龙头地位,以及国家对长三角城市群基本格局的看法。

  在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的定位,对于未来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按照中央的要求,未来一段时间要从做加法转向做减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都需要从疏解走非首都功能,这意味着部分产业要迁移,部分市场要搬走,部分人口要疏散,部分人口密集型的机构要外迁。

  毫无疑问,在经济增长方式不变、经济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经济要素的疏解会直接影响的经济发展,削弱经济的支撑。

  不过在安邦的研究团队看来,城市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即使以做减法为主,仍然应该是华北地区(甚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心城市,应该重新强调“首都圈”以及“首都圈经济”。

  据了解,目前市对于“首都圈经济”的提法十分谨慎,一是认为这是过去的老概念,现在提不太合适;二是认为这在当前是个的提法,担心不符合中央的。我们估计,后者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

  在我们看来,“首都圈”其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是指以为中心的经济地理区域,该区拥有中国的、文化中心和曾经的近代中国经济中心。首都圈涉及、天津和省。

  有一种观点认为,首都圈包括市、天津市以及省的、、、、、秦皇岛、、承德、、邢台、衡水等11个地级市。其中,、天津、、为中部核心功能区,雄安新区也在首都圈范围之内。而首都圈经济在空间上是指以首都为核心、区内各城市分工协作、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有活力的区域经济。可以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首都圈经济的另外一种说法。

  首都圈经济是经济地理下的必然结果。首都圈经济是地理条件意义下形成的区域经济体系,它是自然形成的,符合客观规律。无论从经济地理条件还是资源禀赋条件来看,在、天津、形成的区域,首都经济圈的形成是必然结果。

  中国区域经济的三大重点——珠三角、长三角和首都圈经济,是维持中国经济稳定的鼎立三足。作为三足之一,首都圈经济对于中国经济非常重要,对于北方中国更是重要。

  一方面,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调整经济要素的区域布局,降低的成本;另一方面,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强化的首都优势,在高端要素、创新能力、文化、高端服务等领域,保持在首都圈经济中的优势和控制力。

  在发展空间上,发展的两个轴线——“轴”和“经济轴”,都由北至南指向南部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量空间在城南地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城南兴,则兴。

  目前南向发展的支撑点已经具备,从城区、亦庄到新机场,再到雄安新区,由北向南已连接成一条经济发展轴线。

  高房价抬高了的营商成本和居住门槛,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障碍。过去,的成本增高来源于“大”和集聚,今后要降成本同样还得依靠“大”的特点。

  今后,在新首都圈经济的框架下,要通过经济空间范围的扩大来降低成本。如果在京津冀这一新首都圈范围内发展经济,就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这涉及到在更大空间内规划和布局经济,疏解经济要素,分散人口集中度。

  重构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最终需要落实到产业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在首都圈经济之中,未来的产业发展肯定与过去会有所区别。

  从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发展定位来看,未来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都市型农业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层次上,都有重构和提升的空间。

  要找到经济新动能,很多时候是对已有要素和相关政策在运用上的创新。强化政策供给对的重构经济非常重要,它既是城市经济转型的推动力,也是经济新动能发挥作用的关键。

  对未来经济来说,财税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以及各种其他调控政策,都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好坏。要强调的是,市强化政策供给,要实现的不是个别产业、个别企业的量化目标,更重要的是体系目标。

  上海既然敢提出“上海大都市圈”,也可以大大方方地构建“首都经济圈”,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保持在区域经济中的领先地位和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