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书单推荐 扭曲的宏观经济与现实回归“常识”有多难?

※发布时间:2020-9-16 8:19:42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导语】我相信经济增长的秘诀是分工,研究分工就必须考察真实世界。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在呼吁我的同行们从黑板经济学回到真实世界。不过没有什么效果,我的同行们似乎不大愿意听我的劝告。中国有那么多优秀的年轻人,那么多优秀的经济学者,哪怕只有一少部分人去关心真实世界,去研究分工和生产的制度结构,就一定会改变经济学。我始终对中国寄予厚望!

  宏观经济的很容易让我们的研究误入,在众多的复杂分析模型和的话语中,我们一时间无法厘清宏观经济的真实性。无论是凯恩斯经济学、奥地利学派,还是学派,抑或是各种门类的经济学,都有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左右着经济学的分析和认知,初入经济学的后辈一时间就像“摸不着头脑的丈二”,很容易迷失在宏观经济的森林。如何走出是一个值得玩味的话题,在喧嚣的互联网和知识碎片化时代,静下心来阅读经典著作需要莫大(博客微博)的勇气和毅力。

  一方面是追根溯源,一些传统的学者倾向于寻找亚当斯密这位现代经济学鼻祖的经典著作,在的市场和“人”的角色定义中为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定义;一方面是“返璞”,于古典经济和历史的学者则更喜欢将历史与今天进行对照,这种以史为镜的分析视角给宏观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无论是任何学派和理论体系,都无法完全解释宏观经济的全部,而我们需要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探索。

  中国的宏观经济则更趋于复杂化,一则是中国的现代化经济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历史变迁,在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部冲击。从前现代化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化社会,再到信息化社会,中国的宏观经济始终带有历史的尘封寓意,的经济学著作一时间恐将无法完全适用,如何选择和比较分析是本次书单推荐的题中之义。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本期的书单经过了精选,有的是“老书”,有的是“新书”,日久弥新!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少安认为,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多种风险叠加的关键时期,许多现象成因复杂又可能影响深远。需要从制度、历史和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和思考。西泽研究院院长、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与突围》这本书的要义正在于此,这本书是透视中国宏观经济的集大成之作,在全球经济体系和历史的逻辑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有其自身的演绎方式,但是有不可避免带有发达经济体的浓厚色彩,在新旧经济学范式的转换中,增长的周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而这个领域是陌生的、未知的。《与突围》这本书试图从全球经济的范式变化,切入到中国经济正在历经的“三峡河段”,正如本人所言,“中国经济已经从风平浪静、一日千里的顺流河段,开始进入暗流涌动、水流湍急的三峡区域,其间有惊险,更有风景。”

  这本书的逻辑常清晰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全球经济的视野中,我们看到了全球经济进入到“百慕大”深处,债务危机不断扭曲经济的增长范式,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下美元走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中国在经历了数十年的中高速增长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地方债务如“灰犀牛”一样,在着未来的经济增长预期,而资产荒、负债荒的背后则潜藏着一种危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充满了变数。如果脱离了现实的语境,我们或许会于数十年的成绩,而忽略了在高增长背后所发生的一切,包括债务膨胀、房地产泡沫和影子银行等,这些因素始终困扰着中国宏观经济,并且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深化市场化或许是唯一的出。

  中国的宏观经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命题,从各类研究来看,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也有很多“独辟蹊径”的研究径,整体上都未能摆脱常态的研究范式。但是,从中国的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特征来看,却有许多的“疑难杂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研究所研究员张明却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框架,上、中、下三篇,分别对应长期、短期和大类资产配置,上篇聚焦于经济增长的历史变迁,1978-2007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到2008-2019年的放缓周期,以当时美国“次贷危机”为时间节点,事实上也表明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度,在当时量化宽松的政策背景下,“大水漫灌”和债务堆积已经为经济下行埋下了伏笔。前三十年的人口、劳动力、技术和制度等要素迸发出巨大的潜能,在的政策引导下迅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增长奠定了的基础。

  然而,中国的宏观经济却不得不面对一个超大经济体的转身,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自主创新的掣肘、的迟滞以及外部的恶化,种种因素成为近十年中国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的重要因素。张明《宏观中国》这本书的写作常标准的、科班式的风格,从长期和短期的不同表现解释了经济增长的一些规律,为大类资产配置的分析提供了宏观背景。中国的很多大类资产配置与宏观经济的波动吻合,早期得益于经济中高速增长而产生的房地产经济成为了代表,而股市的剧烈波动和周期性则反映了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本书认为,全球经济的增长仍然处于放缓周期,中国的经济下行不可避免,而随着中美博弈加剧,资产配置的风险功能更加凸显,人民币贬值、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等值得注意,而未来是否存在可以选择的资产配置则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为目前国内知名的经济学者,高善文博士的观点和论述往往“出其不意”,一方面是其对宏观经济的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研判宏观经济和发展态势更能激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所评价的,高善文将历史案例和经济周期紧密结合,运用合理的逻辑进行推演和预测,经济运行的便逐渐浮出水面。《经济运行的》一书的第一章作者开明义,逻辑必须能够提出可以观察的、确定的、排他性的预测,并得到经验事实的支持。同样出色的,作者在本书中提供了大量细致的比较分析,包括具体指标变化和阶段性的特征比较,而这更加凸显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规律。但是,作者并未局限于比较分析,而是继续深化对中国独特的经济转型中的结构性原因。

  国内研究宏观经济的研究更趋向于大格局和理论模型,而如任泽平、雷、高善文则更倾向于技术分析和现实观察,多元化的视角恰恰反映了国内宏观经济研究的困难、创新点和未来的前景。《经济运行的》还原了很多基于常识而在现实分析中又比较复杂的经济学模型,如高善文在书中开篇所提到的,这个世界原则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用很简单的方法去理解,他列举的十个小故事饶有趣味,将我们带到作者的宏观经济世界。作者针对中国经济转型的国际比较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经济转型与其他国家一样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相似的发展阶段,作者详细讨论了实际P增速、人均电力消费量、城市化率、非农就业占适龄劳动人口比等,8年时间段中国经历的转型与类似国家比较表现上接近,但同时在具体的投资率、杠杆率和老龄化率等具有特殊性,指标转型对于宏观经济的冲击较大,减速仍在持续。

  新结构经济学是目前国内最受瞩目的本土经济学研究范式之一。新结构经济学贯穿了创始人林毅夫教授数十年的研究心血,伴随着中国四十余年发展,可谓是当前本土经济学理论的最新。本书第一版诞生于2012年9月,时值林毅夫教授结束世界银行任期回到大学任职,继续从事教学研究,本书的重要论文涵盖了林毅夫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专题》一书的主要内容。期间历经2008年金融危机、2012年“欧债危机”以及当前中美“贸易战”等一系列重要事件,读罢本书,不觉感慨林毅夫教授在每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研究,与历史发展的脉络如出一辙,而这正是本书再版四次的最好写照,也是当前复杂深刻的大变革时期理解中国经济的最好读本。

  《解读中国经济》给我们提供了更加全方位认识中国经济的视角。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所言,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对中国过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来的超凡成功进行了清晰而富有见地的研究,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从这本书中,我们将全面了解新经济结构学的主要观点,林毅夫教授本土化经济学范式研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秘密”和未来增长的前景,不再是单纯地经济学,“唯论”,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分析发展过程中的结构以及结构变迁的因素,这正是新结构经济学的精髓。

  《全球量化宽松:十年演进》这本书的出版给了我们很多的,尽管金融危机已过去十年之余,关于危机的讨论和反思却日益兴盛,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增长水平都到严峻的挑战,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有一定的体现,这正是我们加强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反思和性理解的最佳时机。仔细阅读《全球量化宽松:十年演进》这本书,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都与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密切相关,外部变量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成为市场震荡不安的重要因素。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国内对于降息以及负利率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和分歧,是否紧跟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的节奏仍需要全方位评估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特点和市场,决不能以“二元法”理解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量化宽松:十年演进》给予我们全新的视角,一则是充分认识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选择量化宽松政策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周期具有差异性,量化宽松政策分化对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分化本身的外溢效应值得重点关注,这也是健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重要依据;二则准确评估量化宽松政策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影响,从的角度论述量化宽松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影响,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采取自主的货币政策的水平,加强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裕充。我们应重点关注经济转向中速增长周期后,逆周期性调节的操作空间以及市场的反应,在全球普遍降息和负利率的进程中确保国内市场资金的净流入水平,强化系统性风险应对,防止资本巨量流出,在稳定汇率的基础上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经济进入到新的阶段,经济宏观管理的思也逐渐从过去的“保增长”过渡到“稳增长”阶段,逆周期调节和增长预期引导成为政策主要取向。预判中国经济增长下行触底的周期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适应这种中速乃至低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稳定预期是其中的一个方向。中国经济50人论坛知名经济学者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机遇》这本书从结构转型、国家治理、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技术创新等各个角度论述中国经济的现状、发展前景,在深度解读的文献中,我们可以逐步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市场化步伐,将顶层设计与实践融合,通过结构性推动转型,新的增长动能。

  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当前中国最为活跃的宏观经济学者,余永定、白重恩、黄慧群、刘元春等均是宏观经济领域频繁发声的代表学者,这些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阶段、潜在问题以及一些热点问题,如中美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等,知识面非常广泛。因此,对于本书的阅读需要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规律,不同学者的观点碰撞也给了我们深度思考的火花,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当下,中国经济正在新的挑战,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和全球经济的“逆流”给下行的周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未来的经济增长变得愈加困难,如何实现新一轮的增长将是一个新的难题。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唯一出仍然是深化,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化建设以及“新基建”的启动,都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展机遇。

  罗纳德?哈里?科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主要学术贡献在于,了“交易价值”在经济组织结构的产权和功能中的重要性。他的杰出贡献是发现并阐明了交换成本和产权在经济组织和制度结构中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很难有哪一位经济学家对于中国经济给予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并多次到访中国,其著作《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中国市场经济的经典著作。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成功转型为市场开发、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罗纳德?哈里?科斯最为着迷的课题,这本书的写作贯穿了从1949年到现当代的历史,从经济体制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特征两个层面探究中国经济的奥秘。

  这本书与国内很多研究中国经济史的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在具体的案例、历史故事、人物评价和市场经济的研究中有着的视角,这种视角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带有浓厚的主义色彩,具有丰厚的历史遗产,尊重历史和不妄自评判是科斯一直强调的,二是科斯认为中国的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他不大认同大部分评论家对中国的有形之手等层面,科斯的研究更加具体,他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转型仍然有很长的要走,结构性的缺陷需要加快。《变革中国》提供给我们的理论并不多,甚至没有科斯过去经典经济学理论的影子,相反,这本书给我们梳理了中国市场经济从诞生到转型的历史过程,一系列的决策和发展思维充满了不可预知性,回头看却有着一些可以寻找到的规律。

  读《贫穷的终结》这本书很重要的体会是贫困的诱因极为复杂,既有原生性的贫困,如地理、的恶劣,无法产生更多的收入来源,也有因为贫穷、疾病等等外部因素产生的贫困,同时还有科技进步导致的技术性失业。在探讨扶贫问题时,我们也应对此有更深刻、全方位的认知,评估贫困、贫穷等问题产生的多方面的原因,将贫穷这一严肃命题置于收入平等、社会公平等经济层面。如本书一直的,全民基本收入政策不是经验和理想,而是需要思考这一政策和项目实施的计划、目标和措施,将解决贫穷问题纳入到议题、经济议题和社会议题,统筹扶贫政策的实施。

  全球化时代差距问题并非发达国家专利,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都存在,具有普遍性意义。探讨贫穷问题也成为了当前发展经济学衍生的研究领域,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授予三位致力于关注世界贫困人群的经济学家,显示出世界对于贫穷这一长期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难题的重视和关注。很多的学者和家提出解决贫穷问题的措施,包括外部援助、救助、平价医疗、平等就业、住房保障等一系列举措,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消除贫困。2008年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复苏前景存在极大不确定性,许多国家和地区到新的贫困,全球经济陷入同步减速,势必会带来更多的贫困人群。医疗、教育等成本不断攀升,解决贫穷的问题更趋复杂。

  现代货币理论研究的体系包罗万象,早已不是传统货币理论的单一分支,而是跨学科的研究体系。在全球化时代,经济与贸易联系紧密,而货币政策的实施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货币政策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运行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经济系教授L.兰德尔?雷大胆开辟货币理论的方研究,《现代货币理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货币政策理论读物,从1998年的《解读现代货币》到2012年的《现代货币理论入门》,经过二十余年的持续探索与研究,L.兰德尔?雷教授为我们了现代货币理论的概念、重要性和一系列宏观经济的影响。这些关联是我们过去所忽视掉的,这本书让我们再次回到货币政策的本质和价值导向。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将历史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数据背景通过详实的资料穿插到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摒弃了不必要的数学计算和复杂难懂的术语,将宏观经济会计学基础、主权货币、国内货币体系、汇率制度等嵌入到现代货币理论的范畴。同时,作者讨论了汇率制度的差异性、货币与财政政策的互动和通货膨胀、就业方面的政策影响,突出了货币政策的巨大影响力,必须谨慎实施。正如L.兰德尔?雷教授在本书中所强调的,我们需要用货币体系追求公共目标,发行国际储备货币的国家有责任去帮助他人,去做更多的事情。滥发货币和量化宽松必须有边界,货币政策的底线和价值观也必须坚守。

  宽松货币政策在不确定的危机时代很容易被利用,在应对危机方面具有很强的刺激效果,百试不爽,经历过2008年经济危机的人们有着非常切身的体会,在量化宽松的政策刺激下,很多国家渡过了危机,却在多年后量化宽松政策的弊病,“饮鸩止渴”的方法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保罗?沃尔克是一位全球知名的中央银行家,在担任美联储期间为抵抗通胀采取了非常坚定的货币政策,打破了传统货币政策操作程序,为其赢得了持久的声誉。在其与日本央行行长行天丰雄合著的《时运变迁:世界货币、美国地位与人民币的未来》一书中,两位作者向我们分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货币体系,时运的变迁成为一种常态,在这种不确定的时代,货币政策需要保持稳定性,

  我们身处的世界仍然面临货币政策的动荡问题,在经济进入大概率衰退的货币周期后,货币宽松的选择是大对数国家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的新兴市场国家深受其害,并且正在重蹈覆辙,这是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投机过度、进入危机和数十年的债务,缓慢增长了社会的进步。在本书中,作者回顾了20世纪70和80年代一系列重要的货币政策决策,世界经济背景和采取的协商措施,角力和斗争成为关键词。如今,我们同样面临国际关系的冲突,尤其是货币体系的矛盾,全球失衡、力量转移背后是主权货币的竞争,如何建立和参与一个真正国际化的货币体系是当下及未来需要思考的难题。

  资本主义的危机具有很强的周期性,近百年来屡次出现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不仅挫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矛盾,王震在新疆而且正在削弱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系列增长危机和问题严重困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欧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当年国家的拉美等国均出现了衰退的趋势,经济增长停滞的背后更深层次的矛盾正在凸显。社会不平等、差距过大以及贸易主义等问题层出不穷,变革的紧迫性和危机感弥漫全球,不仅到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外部风险,而且引发了民粹主义、右翼和贸易主义抬头,世界经济面临的逆风加剧。美国学者丹比萨?莫约撰写的《增长危机》这本书给出了很多独特的分析视角和案例,更直接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所在,这种危机并不会因为周期的结束而消解,而是在不断积压。

  丹比萨?莫约《增长危机》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增长危机谈到了主义的“误区”,以及制度的前景,从经济延伸到增长危机的根源——的终结。《增长危机》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的分析和案例并没有局限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这种增长危机相继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甚至席卷到阿拉伯、拉美等国。增长危机固然以当前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世界秩序大调整密切相关,但更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全球社会出现的不平等现象,收入分配不公以及差距过大成为普遍面临的难题。民粹运动的兴起激活了矛盾的焦点,的呼声甚高,导致部分国家政局动荡不安,从“阿拉伯之春”到拉美国家巴西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国危机,社会问题和怨气一时间爆发。这种无序的状态和博弈并不能改变经济增长的前景,反而导致问题迟滞,的生活陷入混乱,包括叙利亚等国出现的战争更是雪上加霜。

  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美】本?伯南克、蒂莫西?盖特纳、亨利?保尔森《灭火》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虽已过去十年之久,却仍然历历在目,《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这本书给予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那些未曾在风暴中心的人来说,透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清晰而深刻地金融危机时期的政策、社会以及挑战,这本书的作者具备独一无二的权威性,时任美联储本?伯南克、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亨利?保尔森,金融危机决策的核心,也是推出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关键,三位权威人士合著的《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全面、详实分析金融危机处理的细节问题,论述许多富有性、震撼的决策过程,更让我们看到金融危机时内外决策博弈的复杂性。《灭火:美国金融危机及其教训》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我们全方位理解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和危机处理方案,还原历史事件的固然重要,吸取经验教训则更为关键。

  过去数年,经济中高速发展、金融业飞速发展,P2P、互联网金融、比特币等名目众多的非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冒出,金融业过度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债务、杠杆和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成为重要的战略导向,“去杠杆”、有序化解债务、加快处置不良资产以及清理P2P机构等一系列政策举措迅速扭转了金融业失控的潜在风险。金融危机并不遥远,在当前复杂的下,世界经济增长预期差、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剧增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纷争不断,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分析和总结金融危机的案例和事件是有益的,如本书的序言所指出的,“我们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来改进应对危机的举措,但我们确实希望可以为我们所做的选择提供一些帮助信息,并为未来危机中的危机救助者提供更好的救助方案。”

  经济周期如同人的生命、企业的成长一样,在经历过数次经济的增长、衰退、停滞、危机和复苏等,循环往复的经济常常左右个体的命运选择,怎样去认识经济周期的规律、经济周期的隐藏力量以及资产配置,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始终无法终结的问题。美国著名基金经理人和投资银行家拉斯?特维德《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给我们了解经济周期有极大帮助,这本书的严谨和思了经济周期的精髓,那就是市场经济变化多端背后,唯一不变的就是其变化的周期性。作者在这本书中追寻历史的脚步,从密西西比泡沫、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到大萧条,理论和现实的常常让人不知所措,拨开货币、技术和市场的层层,我们看到了经济周期的更替,繁荣与衰退就像一对矛盾体,紧密相连。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和图表数据非常的庞杂,涵盖了宏观经济研究的诸多领域,包括货币、资产、房地产、投资、利率和汇率等,不同的组合和逻辑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周期理论。从理论回到现实,需要审视周期的客观性,资产价格、房地产建造、资本性支出、存货是经济方面的周期驱动力,利息支付则是货币方面的周期驱动力,宽松的货币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却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许多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危机均产生于货币超发、房地产泡沫和股市的“虚假繁荣”,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经济周期正进入到本书描述的阶段,从繁荣到衰退,不确定性因素刺激下,经济复苏与股票市场的,而黄金价格史无前例的上涨则表明投资者的恐慌与避险心理正在加剧,这正是经济周期的不可逆转。

  所有的经济现象和结构特征都蕴含着丰富的因素,和制度的作用显然更为突出,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时刻,不同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危机面前展现出了一些相似点,却也存在很多的差异。美国国际经济和发展政策研究专家希尔顿?L?鲁特《资本与共谋》为我们分析了与经济结构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比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的差距,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经济的模式、市场的进程。这本书的特点在于比较分析的视角和大量的案例研究,社会不平等、影响力的不平等等均是因为政策信息、公共治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根本上是制度的不完善,经济政策是否得当,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快慢。

  作者在这本书中列举了东亚地区、拉美地区以及南亚等一些表现突出的国家,如印度、中国、拉丁美洲国家,由于这些国家内部的制度、社会价值观和经济政策千差万别。机构稳定、资产分配相对平等的东亚地区,更愿意支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而拉丁美洲国家则出现了大量游离于规则体系之外的灰色经济交易。在着墨中国市场经济时,希尔顿?L?鲁特教授用了“等级制度与市场”的概念,一方面是中央地方关系的利益平衡,催收了地方寻租和资源垄断的问题,僵硬的财政机制、基层的治理困境以及金融资产的扩张等埋下了风险,另一方面是私营企业面临复杂的关系,市场主体的营商较为复杂,如何突破的“樊笼”是这本书的重要出发点。作者认为,变革过程中各个团体的共识比变革本身更加,社会与创新与经济增长更为紧迫。

  邓宇,西泽研究院特聘高级研究员,财经金融专栏作家及撰稿人,供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金融科技、银行转型。曾在《中国金融》《金融评论》《金融市场研究》《银行家》《中国国情国力》《贸易金融》《金融经济》《金融博览》《零售银行》及FT中文网、《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经济观察报》等专业期刊及发表财经类文章百余篇。

  剧变:P失速的“底线管理”与宏观经济“复活”西泽2020年中期展望:全球经济的“百慕大”,中国经济的“新长征”储蓄等于投资吗——说说宏观经济学的那些常识性“佯谬”全能银行:金融利维坦能否提升国家金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