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大剖析丨美国电影中“英雄形象”走红分几步?

※发布时间:2018-1-4 18:31: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美国借助电影成功地将“英雄形象”输送到全球,着力打造美军作为“战力剽悍的胜利之师”“充满人性的之师”“至上的之师”的军队形象。其主要策略体现为注重顶层设计、实施管控,干预制片流程、设置合作,深化合作机制、确立援助程序,发挥电影优势,促成刻板印象。科学地审视美军电影中“英雄形象”,我们的军事对播必须提高认识,积极中队英雄文化;提升自信,努力打造中队英雄形象;面向世界,讲好中队英雄故事;聚焦关切,还原中队英雄形象。

  今年年初,一部由美国导演梅尔·吉普森执导的英雄题材《血战钢锯岭》在中国社会上引起反响,创下4.26亿元人民币的票房佳绩。中国观众从美队卫生兵多斯成为战斗英雄的故事中引发对美队的关注,“有的美人与有人性的美队”成为热议的话题。其实,此前《大兵瑞恩》《壮志凌云》等诸多美国英雄题材电影都取得了全球电影票房佳绩,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随之受到观众的广泛追捧。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研究。

  “英雄”是美国电影永远的主角。有学者指出,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就是一部制造英雄的机器,美国的电影几乎都在制造、和包装着各种英雄形象。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其实就是美队形象的意指符号。在电影媒介消费文化日益盛行和不断繁荣的今天,美国电影中“英雄”为全球观众传递和塑造着“至上、战力剽悍、充满人性”的美军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军的软实力。

  (一)“战力剽悍的胜利之师”。1986年出品的电影《壮志凌云》,讲述的是美国海军飞行员麦德林以自己的飞行员父亲为榜样,几经打击后,奋发图强、克服困难、挑战极限、战胜,最终驾驶战鹰纵横蓝天,成为一名出色飞行英雄的故事。此片不仅成为美国海军航空兵当年招兵的软性广告,还成为美人展现单兵素质、展示武器装备的宣传片。这部影片的英雄并非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但经过心灵成长与技能成长的痛苦过程,最终战胜对手,也战胜自己。从这部电影中,观众感受到的是作战能力强悍、武器装备先进的美队形象。

  (二)“充满人性的之师”。1998年上映的《大兵瑞恩》,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二战期间瑞恩家的4个儿子全部奔赴战场,诺曼底战役中兄弟3人,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下落不明。为了让母亲不再失去第4个儿子,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亲自作出命令,要求前线组织营救分队寻找到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安全带回。这项命令虽说不太符合常理,却体现出美队的人文主义色彩和“主义关怀”。战争是的,但人性是闪光的。美国电影在进行“英雄形象”塑造时,往往将“不合理”寓于“合情”中,让观众更加深刻地反思战争的,试图展示美军在的战争面前保持灵魂和人性的形象。

  (三)“至上的之师”。2016年12月在中国上映的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讲述了一名叫多斯的美国青年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积极报名参军国家的故事。但是,他尊重不愿拿枪。在一片反对声中,多斯,最终获得了不拿枪的,成为一名不带枪的卫生兵。战场上,他奋力救助战友,创造了一个人救出了75人的奇迹,成为了战斗英雄。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通过多斯对的,展现出美队的和意识,让观众感到美军的“”。

  尽管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是经过艺术加工虚构出来的,但其作为美军形象符号的效果却深入。通过英雄形象的电影手段,让美军形象在全球不胫而走。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既是美国心目中的图腾,也是美国进行意识形态的符号。这些“英雄形象”往往被赋予美军行动者的角色。那么,美国电影是如何借助“英雄形象”实施意识形态宣传的呢?

  (一)注重顶层设计,实施管控。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专门设立“电影部”,督促和电影制片商通过电影推广美国的生活方式、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塑造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军队形象。“电影部”:出口的电影必须包含“教育内容”,必须要输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对美国国家形象和军队形象的影片严禁出口。在的设计和管控下,大批美国“主旋律”影片到世界各地。这些电影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和军方的支持。虽然他们的叙事内容不尽相同,塑造的英雄形象也各有差异,但是“英雄形象”的符号意指始终聚焦美国的国家形象和军队形象。

  (二)干预制片流程,设置合作。为了更好地打造美队的海外形象,美方与电影制片商在市场效益与效益中进行着长期博弈。美军掌握着武器装备和作战部队,这是电影制片商在电影拍摄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也是美军与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商进行交易的最大筹码。符合美方宣传需要的电影会得到军方的支持,不符合美军“胃口”的电影则难以摆脱夭折的命运。因此,制片方在剧本编撰、情节设置、细节处理,甚至演员选择上都尽可能考虑军方的要求并极力满足。获得军方的认可就等于节省了制片成本,提升了影片的盈利空间。通过这样的“合作”,那些影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效益的“双赢”。

  (三)深化合作机制,确立援助程序。为适应战争需求宣传美军形象,美国于1942年成立了战时新闻局。美国甚至将已经初步产业化的好莱坞电影看作一种“战时军需工业”。与此同时,美方也为美国好莱坞制片商拍摄涉军题材的电影大开方便之门,在这种举全国之力拍摄电影的整体氛围下,美国好莱坞电影制片商出品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英雄题材电影。在对内宣传中,电影起到了战时动员的作用,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对外宣传中,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得到全球观众的认可。由于的大力支持和扶持,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领头羊”。美队的“之师”形象也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向全球。

  (四)发挥电影优势,促成刻板印象。美国运用电影媒介塑造美军英雄形象的过程,也是发挥电影媒介优势、用艺术方式促成观众对美军形成刻板印象的过程。“刻板印象”,是指在选择和建构未曾经过发展的东西时所形成的符号化印象。在跨文化过程中,刻板印象深受大众媒介文化的影响。葛兰西认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条件下,占据地位的各阶级为了确保他们在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导地位,利用霸权作为手段劝诱被阶级接受它的、、文化价值。这也正是“文化霸权主义”的理论基础。美国凭借其强大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电影文化输出,在全球观众中塑造了一系列关于国家和军队的刻板印象。

  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和实践,对于推进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尤其是英雄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如何诠释中国崛起对世界的意义、解读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这些命题都可以借助中国英雄文化“走出去”来实现。

  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一个国家、一支军队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在未来战争中,“软实力”的较量将成为国际场域的常态。中国要在国际场上为中队树立良好形象、创造良好,就必须让英雄文化“走出去”,主动参与文化“软实力”比拼,为中队的行动做好准备。因此,应该运用包括电影在内的多种对中队的英雄形象进行立体、及全方位的宣传,让中队的英雄形象既有新闻的客观真实报道,又有电影等媒介文化的艺术加工展现。

  电影作为艺术化的宣传工具,在军队英雄形象的宣传上具有天然优势,美国电影在这方面的和实践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我们在进行军事对外宣传时,可以更有力地借助影视手段,塑造和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英雄形象,进而将负载的英雄文化推向世界,扩大影响。

  英雄形象是英雄文化的外化和表现。美国借力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为美军的军事行动充当战手,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与美国成熟的电影产业在媒介文化上的体现分不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在电影产业上的发展与美国相比客观上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英雄题材电影能够“走出去”的并不多。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加大挖掘力度,发挥市场潜力,让中国的英雄文化通过电影媒介传去,让中队形象随着中国英雄题材电影更多更好地世界。

  在军事对外宣传中,文化是交流、交融、交锋的主战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中国的军事文化和英雄文化更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也是中国世界舞台的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把中华优秀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国英雄文化界面前“活起来”“热起来”,既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呈现的必然,也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中国丰富的英雄文化资源,是英雄题材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国“英雄形象”的电影塑造有着的文化基础,因而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植根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我们也完全有足够的自信,通过电影媒介向世界传达中队的英雄形象。

  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观照着一个国家个体的素质以及一支军队的整体素质。美国是一个只有250多年建国历史的国家,却能借力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美国英雄,其本质就是要他们自己的、、思想,让世界相信并接受其文化的先进性、稳定性以及世界的抱负。中国为人类做贡献的古而有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这既是中国人成长的径和理想,也是如今中国为世界作贡献的和抱负。因此,中事对外宣传应该从挖掘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素材,确立中队英雄形象的文化基因。因此,在军事外宣中,更应该植根中国英雄文化,充分提炼中国的文化元素,打造中队英雄形象。将中队宽容、大度、公平、的形象宣传出去。在这方面,中国历史上的女英雄花木兰、中国的文化标识熊猫等,都是可资运用的优质资源。

  习总站在国家软实力建设、国际话语权竞争的高度,围绕加强对外宣传提出“讲述好中国故事,好中国声音”的根本要求。军事对外宣传,是跨越边界、文化差异、社会区隔的行为。面对当今的跨文化语境,“防守者没有前途”,我们必须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在国际场中亮明我们的观点、表明我们的态度,进而构建好国家形象和军队形象,扩大中队作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国际认同度和影响力。中队从来不缺少好故事,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更是如此。中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壮大历程,中队为世界和平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讲好中队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我们完全有底气讲好中队故事。

  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有着成熟的文本生产方式,特别是对美国式英雄的打造,更是有着一套成熟的机制。作为宣传的工具,美国的每一次战争都会有相关的电影媒介进行渲染和诠释,而美国在此问题上非常重视,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既适应了艺术规律,又服从了市场运行规律,同时也满足了美国的宣传需要,可谓“一箭三雕”。

  抱着和扬弃的科学态度,我们的对外宣传如何将军队形象植入电影文本中,如何改变以往重主题、轻主角,重体现、轻展现,重论述、轻叙述的片面做法,实现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物折射大变化、以小故事大趋势,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在选择故事时更加注重人类共通的经验与思维,遵循共同的价值和情感,努力寻找文化的共性,激发人性的共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达成跨文化认同。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队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的义务越来越多: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医疗救援等等,这些行动都彰显了中队国际主义的英雄形象,也是与中国大国责任相匹配的行动。尽管如此,在国际场中,对于中队的行动仍然存在一些误读、甚至有意,“中事论”“中队缺乏透明论”等不实言论不绝于耳。对此,我们的对外宣传需要有力借助电影手段,中队的真实形象。

  美国是一个具有战争偏好的国家,为了塑造其“出师有名”的形象,它总是善于将电影作为反战的矫正器。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拍摄的电影《拆弹部队》《锅盖头》《女兵林奇》《豪情》等,不但用艺术的方式去诠释战争的“合”和“性”,竭力为美国的军事行动充当辩手,而且展示了美队貌似世界和平力量的形象。与此对照,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平和内敛,习惯于少说多做、只做不说,这就给敌对和一些妄加猜测、肆意中国和平崛起的动机留下了空间。因此,聚焦国际对中队形象的质疑和,我们在军事对外宣传中必须积极运用电影方式,充分呈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的责任和英雄行为,让世界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认识中队。

  进入新世纪,中队的职能大大拓展,国际军事维和、索马里亚丁湾护航、也门撤侨、国际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成为常态,这些都可以作为电影中英雄形象的绝佳题材。充分运用这些鲜活生动的题材,着力打造和艺术再现中队在国际事务中的英雄和责任担当,可让世界更精准地读懂中队。讲好中队英雄故事,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感,而且需要高超的专业技能。通过的有效管控以及与市场主体的有效沟通合作,完全可以达成效益与市场效益的统一。在这一问题上,美国从来都没有把电影产业看做是单纯的市场文化产品,而是作为其运用商业手段进行意识形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