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区别?

※发布时间:2019-11-3 23:34:5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工业4.0: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在社会根本上,完善的法制和知识产权,是保障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后盾,更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下,中国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基础。

  2、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3、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

  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工业4.0” 研究项目由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投入达2亿欧元。

  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中占领先机。

  该战略已经得到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以来,工业4.0迅速成为的另一个标签,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世界大国地位。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基础。

  制造业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之一,在全球制造装备领域拥有领头羊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专注于创新工业科技产品的科研和开发,以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管理。

  拥有强大的设备和车间制造工业,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方面也有很专业的技术,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在制造工程工业上的领军地位。

  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完善的法制和知识产权,是保障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后盾,更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的线”是在新的国际国内下,中国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基础。

  展开全部中国制造2025重点在于创新制度,完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促使其尽快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调制造业互联网化。工业4.0则强调智能工厂和生产智能化,更重视硬件和技术的升级。

  《中国制造2025》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受到了“工业4.0”的影响,核心思与“工业4.0”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国制造2025》强调的一个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这也是“工业4.0”的核心思想;此外,《中国制造2025》中提及的作为智能制造基础的信息物理系统(CPS),也是“工业4.0”所强调的核心概念。

  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不谋而合的是,对于国内工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早在三四年前就开始筹备未来十年期的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如今,这项规划将借鉴“工业4.0”,学习的智能制造,为我国发展成现代化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线阶段,也就是从消费品到消费者之间,有一个固定模式,有五大模块,包括机器,工人,原料,运输,销售,这五个模块不可避免也无法简化。而4.0则将这五大模块全部装上器,让每一个模块都变成智能模块,当消费者有需求的时候,五个模块将会选择最有效率的组合方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而中国制造2025是在借鉴工业4.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主要为了提高工业竞争力,由工业制造大国向工业制造强国发展,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 两者的区别在于,中国制造2025重点在于创新制度,完善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促使其尽快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强调制造业互联网化。而工业4.0则强调智能工厂和生产智能化,更重视硬件和技术的升级。梦见偷东西被发现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