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分析> 文章内容

延安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30 2:41:4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污染少、附加价值高、发展潜力大的“绿色产业”,相对于传统产业具有较强的拉动性和溢出效应。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能吸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以“六大文化产业园区”带动景区开发建设、民间艺术发展和文化产品生产销售,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

  2016年,延安文化产业十大行业类实现全覆盖(详见表一),总量不断扩大,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实现增加值18.45亿元,较上年增长11.2%,增速为2014年以来最高,较2015年的8.0%提高3.2个百分点。

  (一)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的大背景下,延安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以改善、新引领新发展,调结构、促转型,规模不断扩大。从10个行业看,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新闻出版局发行、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4个行业分别增长28.6%、15.5%、14.9%和13.8%;其余6个行业除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与上年持平外,均保持稳步增长。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5年的1.38%提高到1.7%,增加了0.32个百分点,较上年增长23.12%。(延安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详见表一)。

  (二)规(限)上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快速增长。2016年,规模以上、规模以下、文化事业单位和个体分别现实现增加值1.42、6.62、7.46和2.98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94.4%、-2.1%、10.7%和8.1%,占比为7.70:16.75:40.43:15.99。陕西黄河壶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黄陵国家森林公园有限公司、黄陵旅游有限公司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和限额以上文化销售企业贡献明显,使规模(限额)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9倍。(详见表二)

  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速度强劲但体量小,规模以下单位体量大但增速呈下降趋势。2016年实现文化制造业增加值0.59亿元,较上年下降20.3%,仅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2%,2014年以来占比在3—5%之间上下徘徊。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规模以下制造业和个体,分别实现增加值0.09亿元、0.48亿元和0.0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0.0%、-27.3%和-33.3%,占文化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5.25:81.36:3.39,较上年的8.11:89.19:2.7,分别提高7.14、-7.83和0.69百分点;由2016年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现价增长速度为-21.0%的影响,规模以下制造业占制造业比重接近9成。(详见表三)

  文化批零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有所回落。2016年实现增加值4.99亿元,较上年增长10.9%,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1%(最高2014年,占28.6%)。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业、限额以下批零业和个体,分别实现增加值0.27亿元、2.18亿元和2.54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8.8%、9.6%和8.6%;占文化批零业的比重分别为5.4:43.7:50.9,与上年比,限上文化批零业占比由2014年的3.87个百分点提升到5.41个百分点,限下和个体均低于上年。(详见表四)

  文化服务业高速增长,主导文化产业发展。2016年实现增加值12.87亿元,增长13.5%,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8%,2014年以来占比在66—70%之间上下徘徊。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规模以下服务业、个体和非企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06亿元、3.96亿元、0.39亿元、7.4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7.15倍、-3.65%、5.41%和10.7%;占文化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8.24:30.77:3.03:57.96。由此可见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总量日益扩大,非企业仍然主导文化产业发展。也表明,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但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相对滞后。(详见表五)

  (三)和全省各市相比,总量小、排位靠后。2016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处全省第8位,仅占全省的2.3%,排位在商洛市、铜川市之前。2014—2016年三年间,总量和占比均处第八位,未发生任何变化。增速看分别为6.7%、8.0%、11.2%。在全省排名2014年第七位,2015年退到末位,2016年上升到第七位。通过和全省各市比较分析,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增速、比重、排位均处靠后位次,说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详见表六)

  (四)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数总量少,区域发展不平衡。截至2017年9月底,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产业企业达到36户,较2016年底的31户,净增加5户,增长16.1%。分行业看,文化服务业27户,占全部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产业单位的75.0%。文化销售业企业9户,占25.0%,而且仅仅是图书、报刊零售,表明我市不仅文化产业单位总量少,行业结构单一。从县区看,宝塔区11户居首位,排在第二位的吴起县4户,第三位延川县、志丹县、富县和黄陵县分别为3户,第四位的安塞区和洛川县分别为2户,延长县、子长县、甘泉县、宜川县和黄龙县均为1户,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和全省848户相比,我市规模(限额)以上文化产业企业数量仅占4.2%,和兄弟市比仅在榆林市和商洛市之前。

  (五)2017年1—3季度规上(限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新增单位拉动作用明显,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7年1—3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8103.9万元、20687.9万元、36334.7万元(全口径),同比分别增长57.5%、61.4%、47.2%,发展势头有所减弱,但仍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增速均在全省兄弟市第一方阵,但总量偏小,仅在榆林之前。分县区占比看,1至3季度给全市贡献由大到小排序为宝塔区、宜川县、黄陵县、吴起县、延长县、洛川县、志丹县、富县、安塞区、子长县、甘泉县、黄龙县、延长县,(详见表七)。分行业看,文化服务业占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69.4%,文化销售占30.6%。延安市文化产业是以文化服务业主导,文化销售业为辅的发展格局。

  (一)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延安市历史悠久,是黄河、洛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腹地,是中华民族寻根祭祖的圣地、黄河文明发祥之地、黄土文化发源之地。由于地理特殊,延安的古代历史文化,黄土风情文化多姿多彩,风光瑰丽雄奇。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厚重的历史底蕴,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推进延安市建设文化强市的必经之,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是延安市经济转型、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幸福与美好联系在一起,对于幸福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美好的生活,人们的主观感受或体验。由于每个社会都浸染于特定的文化,因而幸福感受或体验便具有了较多的文化特色。即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致力于卫生、便民、利民网点等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来改善生活和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通过改变思想意识来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受或体验。延安文化建设中,红色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因为、毛在延安十三年,是我们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转败为胜的十三年;是思想日趋成熟不断发展的十三年;是延安孕育形成发扬光大的十三年;是历史经验丰富影响未来深远的十三年。因此,延安文化建设理应抓住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使红色文化成为延安人民幸福的家园。

  (三)抓历史机遇前所未有。以来,各级相继出台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新发展引领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取得积极进展,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十九大提出“要落实新、要对接新要求、要培育新业态、要开拓新市场”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机遇。

  延安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优势与困难并存,潜力与阻力同在,起步晚、发展慢、小规模、低效益,依然是制约延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一)打好基础,培育龙头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数量少已经成为制约延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短板,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进一步加大规上文化企业的培育。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及时,针对性扶持有条件的单位申报“四上”文化产业单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向文化产业转型,以增加新鲜血液和巩固现有优势产业的双轮驱动方式来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优中选优,重点扶持打造大型文化企业,树立延安市文化企业典型,使其成为引领延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二)强化人才培育,发挥品牌效益。引进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建立和知名文化品牌。扩大圣地延安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红色文化”、“黄帝陵祭典”、“延安过大年”、“陕北民歌大舞台”、“延安颂”、“信天游”等品牌,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延安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实施项目带动,助推产业发展。要依托延安特色文化资源,策划一批具有长远发展前景及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实施“十大景区”、“六大园区”战略,推动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区建设、秦直道文化旅游景区、民间艺术营销平台等重大产业项目,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延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四)拓宽融资渠道,发挥园区承载。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开发真正满足产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按照引导、市场运作、大园区承载的思,重点扶持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项目,努力建设好“六大文化产业园区”。全面提升延安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突出培育“文化+互联网”等文化新业态企业,加快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延安未来发展的支柱型产业。

  (五)通过挖掘讲延安故事,增加体验时间。通过引导和服务延安市文化产业发展,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风情文化”等为引领,挖掘延安故事,讲好延安故事,延长服务体验时间,展示良好的延安形象,打造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延安,让全国各地来延旅游的人更多更好的了解和认可延安,不断把文化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秋天对应的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