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情况回顾

※发布时间:2017-9-28 23:32:3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经网发布时间:2017-09-06 14:40:20 来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十二五”期间,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实施,加快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进出口贸易、外资利用、跨境并购、海外建厂、对外工程承包、服务外包、国际联合研发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其中,多数技术领域的进出口贸易增幅明显,重点产品出口实现新突破,外资企业逐渐加码中国市场,跨境并购步伐加快,海外投资建厂升温,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增长步伐明显加快,高端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国内外联合研发成效显著,技术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输出取得突破,为在经济新常态下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争夺世界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打下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积极的出口促进战略,多数领域进出口贸易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部分细分领域出口增幅明显,对整体外贸增长发挥了重要的引领拉动作用。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10年的7784亿美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10934亿美元,年均增长7.0%,高于全国进出口贸易增速1.1个百分点,高于全球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增速5.3个百分点。其中,九大高新技术领域中,有7大技术领域产品出口增速超过了10%,分别是航空航天技术、光电技术、其他技术、生命科学技术、生物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年均增速分别达到了16.0%、15.7%、13.6%、12.4%、11.2%、10.5%和10.1%;光电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产品进口增速明显,年均增速分别为21.0%、18.0%、15.9%和10.5%。

  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出口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重点产品出口实现了多个“首次”。以轨道交通为例,“十二五”期间,首次获得欧美发达国家轨道交通装备整车订单,中国北车于2011年获国罐车的轨道交通装备整车订单。首次获得印度地铁维保订单,2014年9月10日,中国南车株机公司获签3亿元印度新孟买1号线地铁车辆及维保订单,这是中国南车继孟买1号线、新德里古尔冈线后第印度地铁车辆订单,也是中国南车首次获得印度地铁维保订单,成功将“制造+服务”的地铁“4S”店模式复制到南亚。首次出口不锈钢米轨(1000毫米宽轨道)干线日,中国北车与中国铁建联合组成的联合体,与泰国国家铁公司签署了115辆米轨铁客车项目合同。中国地铁车辆首次实现全球六大洲全覆盖,2014年10月22日,美国州交通局(MBTA)正式批准,将向中国北车采购284辆地铁车辆,装备红线和橙线地铁,这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在美国面向全球招标中首次胜出登陆美国,首次实现亚洲、欧洲、非洲、洲、南美洲、大洋洲六大洲的全球覆盖。首次出口世界最高速动车组,2014年11月30日,中国为马来西亚生产的世界运营速度最高的米轨动车组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也是中国第一次出口最高速度的米轨动车组。中国高铁首次线月,中国高铁与俄罗斯签下走出国门第一单。综合来看,“十二五”期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出口实现了由配件出口到整车出口、由中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由欠发达市场到发达市场的三大转变,极大提升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国际品牌形象,推动了中国高端装备企业全球。此外,其他重点领域的产品出口也实现了多个“首次”。例如,比亚迪成为首次进入日本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比亚迪电动巴士K9于2015年上半年成功登陆日本京都,首次进驻日本市场。再比如,中国纯电动汽车首次规模投放海外发达市场,2014年9月,江淮汽车在合肥港举行出口美国首批100辆和悦iEV纯电动汽车发运仪式,开创了中国纯电动汽车规模投放海外发达市场的先河,江淮汽车全球化布局迈出了重要一步。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外资水平稳步提升,外资企业不断加码中国市场,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外商投资日益形成规模,并逐步成为新的外商投资亮点,推动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中国利用外资迈入“量质齐升”的新阶段。例如,2014年5月,拥有26年历史、总部位于比利时的玛瑞斯公司在上海成立研发公司,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3D打印公司之一。6个月后,又成立其中国首家分公司。玛瑞斯进入中国市场后,主要服务于医学及工业领域。目前,该公司已经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儿童医院等合作成立研究中心,有数十家合作伙伴。再如,全球机器人四大巨头之一的库卡公司于2012年在上海开设以外的首家海外工厂,生产出工业机器人、控制台,主要用于汽车焊接以及组建等工序。该工厂年生产能力达5000台,占库卡全球生产总量的1/3。

  “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并购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跨境并购步伐不断加快,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逐渐替代传统行业成为海外并购的新热点,并购标的企业所在国从传统的资源型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并购目标从过去扩大规模式的并购向获取技术、市场、品牌渠道等转变。“十二五”期间,中航工业抓住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并购奥地利FACC公司、通用飞机制造商美国西锐公司、美国耐世特汽车零部件公司等一批海外企业,有效拓展了产业链,促进了中航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极大提升了中国航空工业界航空产业链中的地位。截至2015年,中航工业共完成海外并购案例14项,并购对象均来自发达国家。中航工业境外收入保持稳定增长,由2011年的43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53亿元,年平均增幅为10%。其中境外企业占比逐年增加,增幅较大。

  “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全球化布局,通过海外建厂进入国际市场,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制造等为代表的企业依靠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等比较优势,加快推动跨境生产,为有效应对经贸放缓压力和结构转型升级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铁装备制造领域,中国铁装备首个海外制造建成投产,位于马来西亚的东盟制造中心于2015年7月9日正式建成投产。马来西亚由此成为东盟第一个拥有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制造能力的国家。东盟制造中心具备每年制造100辆动车组的能力,并兼具电力机车和轻轨车辆等全系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中车株机公司在马来西亚也实现了由产品输出向产品加技术加服务加投资输出的转变,马来西亚已成为其在海外发展的桥头堡。在新能源领域,晶科能源在马来西亚布局海外第一家电池片生产,晶澳太阳能在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建设海外发展组件生产,天合光能拟在印度建设电池及组件制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自主研发的汽车以CKD(全散件形式作为进口整车车型)的方式进行海外生产,比亚迪在大巴及电池工厂于2013年在兰卡斯特市落地。

  “十二五”期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工程承接能力不断增强,集群式、抱团式“走出去”现象增多,海外市场业务规模不断取得新突破,新签合同额大幅增加,涌现出大批工程承包合作项目。“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建设业务受益于互联互通政策推动及铁工程自身实力,市场海外开发不断取得突破,业务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合同额由2009年的298.2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546.8亿美元,合同额占比由2009年的23.6%增长至2015年的26%。2015年公桥梁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增长25.1%,签约巴基斯坦卡拉奇至拉合尔高速公、悉尼西北高速连接线、孟加拉达卡高架高速公项目、哥伦比亚马道斯PPP公项目等多条大型公项目。“十二五”期内,中老铁、印尼雅万高铁等项目已正式启动实施,匈塞铁塞尔维亚段已正式启动,中企参与的联合体中标俄罗斯莫喀高铁项目勘察设计部分。此外,包括俄罗斯、巴西、沙特、波兰、委内瑞拉、印度、缅甸、柬埔寨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希望加强与中国在高速铁以及普通铁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在电力工程领域,得益于新能源发电业务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业务快速增长,合同额由2009年231.9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456.7亿美元,占比由18.4%增长至2015年的21.7%。2015年,中国企业在境外签约风力发电项目13个,合计金额7.7亿美元,签约太阳能发电站项目20个,合计金额13.7亿美元,主要分布在泰国、巴基斯坦等市场,在核电领域参与投资建设了罗马尼亚和英国核电项目,并积极参与南非核电项目。

  “十二五”期间,随着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及高端人力资本的加快聚集,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服务外包业务快速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服务外包成为新的热点,部分细分领域业务增长速度加快,新技术推动服务外包业务趋向多样化发展,带动整体服务外包业务的附加值水平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外包方面,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与大数据、云计算相关、与移动端应用相关的软件研发及开发服务逐渐增多,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持续成为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新的增长点。在业务流程外包方面,大数据外包成为创新的热点,随着语言识别、社交网络技术、云计算、服务与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呼叫中心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在知识流程外包方面,知识产权研究、分析学和数据挖掘、医药和生物技术业务增速加快。2014年,知识产权研究、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工业设计的合同金额同比增长分别为741.4%、79.3%、74.7%,知识产权研究、分析学和数据挖掘、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和测试的执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96.1%、179.6%、127.6%。

  “十二五”期间,中国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国内外联合研发,推动大型企业开展国际研究与创新合作,在新能源、新材料、航天航空、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成效显著,在国际合作中逐渐从“打工者”向“平等伙伴”的战略地位转变。在新材料领域,中国已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诸多发展中国家,共计超过70个国家开展合作,组建多个专业化的区域联盟,与、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展开合作。其中,中国与海外科学家发现石墨烯类膜新特性,采用石墨烯和氮化硼等单原子层二维材料作为“质子传导膜”,将使燃料电池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更轻薄,其应用领域会极大拓展、应用步伐会明显加快,石墨烯应用迎来又一次突破。中德联合研发出蛋白晶体框架材料,该材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可变性,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新能源领域,国内外联合研发能力加强,推动企业合作不断升级。其中,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组织架构基本建立,在几个相关领域中都已取得了阶段性。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航工业与空客直升机公司对等合作、联合研制的AC352/EC175进展顺利,2012年转入批产阶段,2014年取得EASA型号合格证,并与空客签署1000架合作生产协议;2015年与法国飞鲸控股公司签署重载飞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中法对等合作的涡轴16发动机进展良好,成功实现首次台架试车;与汉胜公司的APU风险合作等项目,均采用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研发、共同开发市场和提供客户支持的合作模式。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积极与跨国医药集团合作,如华海与美国ONCOBIOLOGICS公司签订生物药战略联盟及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共同开发及技术许可等协议,加快国内外创新合作进程。

  “十二五”期间,技术研发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在专利申请、境外商标注册及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绩。“十二五”期间,国外实用新型专利受理数量、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量、外观设计专利受理数量增速分别为24.8%、27.6%和7.7%,分别高于国内2.4、7.1和1.5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015年,上述两项专利授权数量增速分别高达35.9%和20.4%,高于“十二五”期间的平均增速。2015年,中国PCT专利申请数量29846件,占全世界总量的比例达到了13.7%,仅低于美国和日本,位居第3位,其中,华为、中兴两个企业所申请的PCT专利数量分别为3898件和2155件,分别排名全球第1位和第3位。2015年,中国马德里商标申请量2401个,占全世界总量的比例达到了4.9%,位居第7位。“十二五”期间,中国重点参与制定云计算国际标准正式发布。2014年10月22日,由中国等国家体推动立项并重点参与的两项云计算国际标准——ISO/IE C17788∶2014《信息技术 云计算 概述和词汇》和ISO/IEC 17789∶2014《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云计算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技术输出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输出取得新突破。以北斗为例,2012年底,正式服务于亚太地区并且在泰国、老挝、文莱、巴基斯坦等国成功推广应用;2013年,在泰国合作建设地球空间灾害预警系统,被视为中国北斗第一次在国外落地使用;2014年4月,中泰签署文件,进一步促进北斗在泰国应用;2014年7月,拟互设卫星站,其中在俄罗斯境内将建设3个中国“北斗”系统地面站,合作将打破美国对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布置系统地面监测站的;2014年9月,中国卫星定位协会(中位协)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签署了《建立卫星服务卓越创新合作协议》,将在新加坡成立“卓越创新中心”,大力拓展北斗的国际应用;2015年1月,北斗系统取得进入国际海事领域通行证,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可为全球无线电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航海领域运用获得了国际海事的法律地位,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同样具有向全球海事用户提供服务的国际地位;2015年10月,中国和伊朗达成备忘,中国将向伊朗输出北斗卫星系统技术。再比如,在核能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取得突破,2015年10月,中广核和法国电力集团(F)正式签订了英国三大新建核电项目的投资协议,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向发达国家出口将实现零突破;2015年11月又签下价值约72亿欧元的罗马尼亚核电项目协议。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