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产业安全> 文章内容

理论:产业竞争力的本源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9-2-20 20:10: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金莎与林俊杰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加上现代技术的介入,使得经济一体化甚至可以在虚拟的平台上进行。这就导致各个国家此前已拥有的比较优势及其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在今天已经不常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要素的拥有程度是不一样的,其要素价格也不一样,于是就给价值链的全球布局提供了可能。因为,要素价格不一样,所带来的增值效应也不一样。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认为,今天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并不完全取决于原有的产业基础,还取决于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动态。从目前价值链的全球分布来看,劳动力与资本带来的优势现在正在削弱,而新技术和新知识正在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从产值与劳动力的分布比例来看,我国第二产业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就业增长的幅度,也就是说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说明我们的制造业这几年也有进步。第三产业也开始大量地吸纳劳动力,这也有进步。但是在人均P达到2000美元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比重依然很大,产业结构依然比较落后。

  第二,制造业发展规模过大。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对于“中国制造”价格比较低廉,其他国家一些制造商表示出不满,进而引发了一些贸易摩擦。而且,中国制造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大多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为代价的,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还缺乏真正的竞争力;主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者收入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服务业及其结构落后。主要问题在于,创新不足,总量不足,结构也有缺陷。比如说制造业需要的供应链服务、分销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业务外包等等,都是刚刚起步,这直接约束了我们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产业规制亟须修订完善。产业的集中度近年来有所上升,但一些自然垄断产业的垄断力量在加强,以至于发生一方面获巨额利润、一方面还要给补贴的奇怪现象。我们需要设定规则市场竞争,反对垄断。

  第五,产业体系界分工中还处于不利。我们的产业目前界分工体系中已有一定的介入,也有一定的表达,但是还是比较差。很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而知识性的产品,高技术的设备、材料主要还是依赖进口。

  那么,中国产业的长期竞争力在哪里?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曾经提出著名的产业竞争力模型,即“钻石模型”。其基本观点是:一国的国内经济对产业竞争力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在一个国家的众多产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其国内这四个关键因素特别有利的那些产业。

  迈克尔·波特认为,还有两个重要变量可能对产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这就是机遇和。机遇是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如技术的重大创新、石油危机、战争等。机遇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竞争秩序,创造出“竞争断层”。这种断层的出现虽然可以使原有产业的竞争地位殆尽,但也提供了新的机会。通过在资本市场、补贴、生产标准、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竞争力。但是,机遇和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同样的机遇给不同的企业可能造成不同的影响,能否利用机遇以及如何利用机遇还是取决于四种“关键因素”。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四个“关键因素”的引导和促进上。

  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看法虽然有道理,但还不够全面。我认为,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一个国家产业的竞争力从本源上看应该是内生的,但也取决于该国产业参与世界产业体系的程度及在其中的。产业竞争力的本源性变量应该是产业的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是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我们已经看到有这样的案例:即有些国家的要素禀赋、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市场结构形态不一定很符合波特教授的要求,但其产业的确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如日本、等等。

  提升发展中国家产业未来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知识吸收和创新的能力,形成知识经济条件下新的比较优势基础,即知识与智力资本的优势。而这源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这么多年来,我们对科技也很重视,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和发展潜力。从人均水平来看,我国的人均产值只有美国的1.6%,日本的2%,韩国的6.7%,仅为马来西亚的17%,泰国的25%。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比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我们的产业创新制度和产业知识创新的投入还需要提升。制度变革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产业竞争力不会因为制度的变革自动地强大起来,因此,培养产业的知识吸收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