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宏观经济> 文章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陷阱(组图

※发布时间:2016-6-6 18:08: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书名:《米塞斯评传》

  作者:伊斯雷尔·M·柯兹纳

  出版社:上海出版社

  凯恩斯认为企业和个人具有“动物”,他们的乐观和悲观情绪交替轮换,造成经济从景气到萧条的循环。可以并且应该审时度势,带有前瞻性地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反向操作,经济的平稳运行,这就是 “相机抉择”。弗里德曼针锋相对,他强调预测未来经济形势和政策操作的困难,并引用数据指出,实践中的货币政策引起而不是“熨平”了经济的波动,虽没有明确地将“动物”作为的属性,但对的“完美”显然充满了怀疑。

  实际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最大问题还不是“动物”,而是其逻辑的不一致性或者非自洽性(Inconsistency)。市场弥漫着“动物”,则充满了人类;市场有可能失灵,却永不失灵;市场上的交易是有成本的,的政策成本为零;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却拥有充分的信息。至于目标函数,企业与个人是的,只追求一己之;而是和的,以社会福利为己任。假设已决定了结论。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推演背后,凯恩斯主义者证明的只是假设,以及假设的直接逻辑结果——完美的解救非完美的市场。

  凯恩斯主义关于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成立的,的“动物”丝毫不亚于私人部门,中国1959年到1961年的经济历史即为一例。的“动物”在亦非罕见,如所提到的,美联储在1930年代雪上加霜的货币紧缩,日本央行1980年代一手制造的资产泡沫,以及格林斯潘2001年之后过于松宽的货币政策,都像是“动物”的经典案例。

  同样经不起推敲的是“为公”的假设。根据正统的凯恩斯主义说法,繁荣期的盈余抵消萧条期的赤字,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上,可实现财政预算的平衡。理论上听起来完美无瑕,为什么在实际执行中,都是负债累累而鲜有盈余呢?原因正是的自利动机。减税和增加开支如福利、补贴和投资等等,对选民有实惠,有助于捞到选票,乐此不疲。加税和减少财政开支却是不讨好的事,即使经济形势好转,也没有人愿意为长期的预算平衡而得罪选民,在们的眼里,自己今天的远比国家的未来重要得多。

  如果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假定也具有“动物”,较之个人的“动物”,的“动物”可以给经济造成更大的。个人的非冲动是局部的,受到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制约;个人必须承担自己决策失误的后果,也就是面临着“预算硬约束”。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政策时,既没有制衡,也不必对政策后果负责,即“预算软约束”,决策者们的“动物”随着货币政策到经济的各个角落,形成系统性风险。

  如果将逻辑的一致性再推进一步,假设是带有“动物”的经济人,如消费者和厂商一样,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函数而不是社会福利,传统的部分均衡或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就不适用了,成为市场博弈的参与者。消费者、厂商和的三方博弈结果不是帕累托最优的瓦尔拉斯均衡,而是次优的纳什均衡。尽管不是最优,这一结果并不能给干预论者带来任何惊喜,因为在这个博弈论概念模型中,政策已经内生化,成为在博弈中的策略变量。若想从系统外部改变现有纳什均衡从而实现帕累托改进,人们只能改变游戏规则,这就涉及到制度和制度变迁。虽然制度超出了传统宏观经济学的范畴,我们感觉到,这两个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将会是富有的,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宏观经济学。

  的动物和利己动机不仅是逻辑一致性所要求的,而且一再被政策实践所。我国应对危机的措施就很难说是完全的,仓促之中推出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带有明显的长期经济健康以追求短期经济指标的痕迹。

  (本文节选自《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作者自序,该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推荐:

关键词:凯恩斯陷阱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